【背景链接】
今年入夏以来,有关农产品滞销的事情屡屡见诸报端。广西北流,荔枝丰收,却烂在枝头无人问津;广东佛山,十万斤火龙果滞销,被倒入鱼塘喂鱼;甘肃榆中,成熟的杏子烂在地头……这本应该是大获丰收的季节,农户们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。
【标准表述】
造成农产品难卖的因素主要有:质量问题、品种单一问题、销路单一问题等。农户们盲目跟风,对市场判断不准。看到别人挣钱一心跟着走,结果等到收获的时候,由于销路没打开,产量提升后却是赔本的后果。
在互联网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日益交融的今天,“信息不对称”是产生农产品“滞销、卖难、买贵”怪圈的根源。在很多地方,基层政府为推动某农业特色产业发展,重面积而轻质量,求规模而偏市场,动辄打造数万亩产业示范园、数十万亩产业示范带。为求规模,有些地方不惜拿出大量财政资金补贴农民,甚至从种到收进行“一条龙式”补贴,农民只需投入劳动成本即可。但是,有规模不等于有产业,有产品不等于有市场。如果农民没有了成本意识,也就没有了风险意识,一时的跟风种植,导致瓜熟蒂落堆积地头,由谁来埋单就成了问题。
【具体措施】
第一,政府应该当好信息员、联络员,发挥自身优势,分析研判市场需求信息供种植户照单下料;使销售方与种植方及时无障碍交流,将分散的市场资源串联在一起。
第二,政府还应当好服务员,为各个产业要素做好服务工作。
第三,解决信息不对称,要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。